買菜我喜歡去超市,買衣服我更喜歡進專賣店,不是崇尚品牌,而是我和老婆絕對屬于不會砍價的,進超市或者專賣店看上東西,直接拿上就付錢,不用擔心討價還價,更不用擔心因為別人比我們會砍價買同樣的東西價格比我們的低一半,有虧大家一起吃,省的在哪磨磨唧唧講半天價格。這次購買建材,我們早就得知裝修暴利,即使超市里的價格也是一樣,看來不砍價是不行了,我們兩個只好硬著頭皮來議價。
對于裝修涉及的風(fēng)格把握、材料選擇、色彩達配、工藝流程等問題都知之甚少,眾好友得知我們要裝修,往往都要進行忠告,不是裝修公司如何如何偷工減料,就是報價水份如何的高,讓人感覺裝修是如臨大敵。于是在和裝修公司談判時,我是很忐忑的,即不信任又不真誠,往往是十談十不成,即勞心又勞力,到后來多半是草草了事,對于裝修公司的報價是揮刀就砍。
幾輪下來,大家都苦不堪言,找機會跟裝修公司的一職員閑聊,才知道對于裝修公司而言,接一個單不容易,對于客戶的要求不能正確加以引導(dǎo),委曲求全,最后不得不在工藝和材料上找平衡。于是我們的客戶又在新一輪的惡性循環(huán)中充當說客,裝修的怪圈就是這樣形成的。
俗話說“人不識貨,錢識貨”,一定的裝修品質(zhì)一定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作保證,不能盲目單純的減少造價,應(yīng)將施工質(zhì)量和材料達配作為價格形成的主要依據(jù)。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我不再四處征詢意見,而是自己親自去體驗、去嘗試,結(jié)果就如同小馬過河似的:小溪的水既不像老馬說的那樣深,也不像河馬說的那樣淺。 |